初春北京尋訪懷商遺跡系列報道(一)
引 子
3月23日至25日,一批由民間懷商文化研究者組成的“天下懷商”文化志愿者采風團走進北京,尋訪留在首都的懷商遺跡,本報記者亦隨團采訪,并根據采訪實錄形成系列報道,以饗讀者。
3月23日,北京晴冷,透亮的陽光帶著寒意恣意揮灑,盡情地“包裹”著聞名全國的中華百年老字號——北京同仁堂中醫院的青磚翠瓦,使得位于北京市東城區西打磨廠街鬧市中的這家百年老店更顯幽靜、深遠。然而,“天下懷商”文化志愿者采風團成員們更關注其西隔壁的一處凌亂、破舊的老宅,它便是老懷商知名商號——杜盛興號當年在北京開設的天匯藥棧所在地。
杜盛興號,起源于博愛縣孝敬鎮塢莊村杜氏家族。12年前,我市懷商文化研究者程峰、宋寶塘、楊玉東、李相宜等人在塢莊村考察時,發現一通名為《盛興家廟創建碑記》的殘碑。據該碑碑文所述,杜氏家族由山西移民至塢莊村,一世祖為杜堂。明末清初時,杜氏家族中的杜興謨、杜興信開始經商創業,逐步將生意發展至全國各地,并于北京設覃懷會館。
從明末清初創業至民國中期后逐步走向衰落,懷商杜盛興號在歷史上存續了300余年。300年余年間,杜盛興號或通過獨輪車,或通過貨船,將懷藥運往全國各地,而后又帶回各地名貴中藥材分銷。根據河北安國、河南禹州兩大古藥都現存的相關史料推斷,杜盛興號當時已是河北安國、河南禹州、安徽亳州、江西樟樹“四大藥都”最重要的藥材供應商。全盛時期,杜盛興號是北京同仁堂的主要藥材供應商,兩個在當時醫藥界的“知名品牌”長期合作,互通有無。
時光飛逝,歷史滄桑。80歲的郭錦玉和他的弟弟以及老街坊們,是如今天匯藥棧的實際擁有者。而巧合的是,郭錦玉正是杜盛興號在北京的最后一任大掌柜郭良普的侄孫。有故事的老人、有故事的老房子、有故事的老商號……當這些元素在同一個時空相遇,定能講出一段生動的故事。
郭錦玉出生于博愛縣金城鄉西馬營村。幼小時,他在家中上過一兩年私塾,七八歲時隨母親前往北京,與父親郭樹仁相聚。在六爺郭良普的安排下,他們一家暫居北京崇文門外的上二條胡同,這里曾是杜盛興號的辦公所在地,同時兼具杜盛興號高級職員住所功能。
郭錦玉回憶說,上二條胡同距西打磨廠街并不遠,父親郭樹仁剛到北京的前三年,一直來往與這條路上。他每日可從杜盛興號柜臺上取20元大洋,陪同南來北往的客商逛逛戲院、打打牌,吃飯一般都在離工作地點不遠的北京豐澤園。據說,北京同仁堂曾是北京豐澤園的股東之一。當然,郭樹仁并不是每天過著“公子哥”般的生活。如果從青海、四川等地運來麝香,他就要和其他工人一起連夜加工麝香。北京同仁堂是杜盛興號在北京的最大客戶,當時的北京同仁堂還在北京前門的大柵欄區域,而現在位于西打磨廠街的北京同仁堂中醫院則是當時的樂家老宅(樂家是北京同仁堂創始家族)。
在北京“閑逛”三年后,郭樹仁并沒有在杜盛興號繼續工作,而是在六叔郭良普的安排下進入北京同仁堂制藥廠工作,直至以北京同仁堂制藥廠會計、高級藥劑師的身份退休。
聽著郭錦玉老人的講述,“天下懷商”文化志愿者采風團成員們心中不免驚嘆:“不論是北京同仁堂還是杜盛興號,也不論是杜家、樂家還是郭家,在錯綜復雜的商業利益鏈條上,他們依舊能夠彼此呼應,相互誠信,已構成了牢不可破的商業文化關系!
然而,歷史的腳步總在前進,再親密的關系放在時代的天平上也是曇花一現。
郭錦玉住進西打磨廠街的時間是1955年。那時,杜盛興號已是繁花入泥,旗下知名藥行天匯藥棧自然跟著落入塵埃。天匯藥棧雖與公私合營后的北京同仁堂一墻之隔,但“兄弟關系”已非當年。
1955年,為工作方便,郭樹仁一家決定在西打磨廠街安家。十幾歲的郭錦玉與母親擔起了尋找新家的重擔。在看了多家宅院后,他們最終選擇了寬綽的天匯藥棧舊址。郭樹仁得知后高興地說:“這真是緣分呀!彪S即,他花3400元人民幣買下了160多平方米的天匯藥棧舊址的中間部位。
160多平方米,這僅僅是天匯藥棧的一小部分。郭錦玉回憶,天匯藥棧是二進院,東西寬約20米,南北寬約50米,面積約1000平方米。他們家現在的客廳,是通往第二個院落的過堂。
在郭錦玉的帶領下,“天下懷商”文化志愿者采風團成員們對天匯藥棧舊址進行了實地察看。他們注意到,雖然如今的天匯藥棧早已面目全非,但通過內在的建筑布局仍可看出典型的舊式藥棧格局。其有東西耳房,負責出入貨物、貨款的登記、結算工作,南北及閣樓是倉庫,可存放大量貨物。東側還有一處南北長約20米的兩層木質樓房,主要功能是接待外地藥商,亦可存入貨物。樓房下有天棚,是掌柜接待客人,或員工歇腳的地方。
郭錦玉說:“以前,我們家前面街房住的是一位韓姓的沁陽藥材商,在宏仁堂上班!惫\玉的老鄰居、62歲的崔寶京現居兩層木質樓房內,他說:“我們家在這里住了四代人,可最早的房東是你們沁陽人,名叫王祿堂,也是藥商!
出了天匯藥棧舊址,聞著濃濃的藥香味,往西步行約20分鐘,便可到故宮。歷史上,各路商幫都希望在這里得到天地庇佑,實現財富夢想。懷商亦如此,他們勇敢地融入滾滾的商業潮流中,努力開拓版圖,是那個時代的“弄潮兒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