經典山陽
山東煙臺牟平市一處于氏宗祠
西周初年,周武王姬發的一個兒子被封在邘國,稱作邘叔,而其子孫以國為氏,是為于姓。邘國的位置,大致就在今天河南沁陽市北部一帶。人口分布上,山東、東北三省、陜西、山西六省的于姓人口占了全國于姓人口的近七成,因此,于姓屬于典型的北方姓氏。
姓氏源流
于姓始祖是周武王之子
對于于姓的起源,河南省炎黃文化研究會于氏文化研究會主要負責人于敏欣說,目前各方比較認可的是三支。
第一支由姬姓而來,是周武王姬發的后代。周武王滅商之后,大舉分封諸侯,西周初年,周武王把他的一個兒子封在了邘國,這個兒子被稱為邘叔。后來邘國被滅,邘叔的子孫、臣民就用國名當姓氏來紀念祖國,有的姓了邘,有的則姓于。歷史上,這也被視為于姓的正宗,這一支于氏至少已有3000年歷史。
第二支是出自古時的復姓“淳于”,唐代為避諱皇帝李純的“純”字改成了單姓于。歷史上,淳于公的子孫 以國名為姓,稱為淳于氏。唐憲宗李純即位時,為避諱“純”字與“淳”字同音,復姓淳于改成了單姓于。到了宋朝,一部分于姓恢復了淳于姓,但也有一部分人沒有改回去,就形成了這一支于氏。
第三支則是出自北魏時的萬忸于氏。鮮卑族的萬忸于氏原本是山東的于姓人,后來隨著鮮卑改了姓,到孝文帝時施行漢化改革,他們又恢復了于姓。這一支于氏雖然是從鮮卑族的萬忸于氏改過來的,一向也被當作外來的姓氏看待,但在實際上,他們仍然是漢族于姓的后代!昂笫烙谛,基本是尊邘叔為于姓得姓始祖!庇诿粜澜榻B。除這三支外還有一支,是少數民族人歸化到漢地后,被皇帝賜姓“于”,這部分人的來源就復雜一些了。
根在沁陽
于姓發源地在今天河南沁陽
于姓產生在歷史上的邘國,而對邘國的位置,我國著名姓氏研究專家謝鈞祥在其著作中稱,各種辭書記載是非常明確的,包括《水經注》、《辭!返,均印證邘國在今天河南沁陽邘邰一帶。
而與文獻記載相吻合的是,在今天沁陽市西萬鎮有個邘邰村,該村現在仍然保存有邘國故城,城址分為東城與西城,現存夯土城墻長800多米,寬20到25米,殘高2到7米。據調查顯示,該城夯層結構及包含物可以早到商代。
對于姓頗有研究的沁陽市文物局退休干部鄧宏禮說,直到今天,邘邰村的村名歷經3000多年沒有改變,在邘邰只設壇祭社稷而沒有“于氏宗祠”的祭習也仍然沒有改變。
省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馬世之在他的《于姓知足根源探討》中曾稱,從《左傳》、《水經注》、《括地志》等史籍上可以考證到,邘國故城大約是在今天沁陽市西北15公里的西萬鎮邘邰村東。
在邘國故城,河南商報記者看到一個大土堆,據介紹,這個大土堆被稱為“釣魚臺”,高有八九米,曾有專家前來觀看,推斷應是邘國宮殿建筑的基址。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焦作網免責聲明: | |||||||
|
山東煙臺牟平市一處于氏宗祠
西周初年,周武王姬發的一個兒子被封在邘國,稱作邘叔,而其子孫以國為氏,是為于姓。邘國的位置,大致就在今天河南沁陽市北部一帶。人口分布上,山東、東北三省、陜西、山西六省的于姓人口占了全國于姓人口的近七成,因此,于姓屬于典型的北方姓氏。
姓氏源流
于姓始祖是周武王之子
對于于姓的起源,河南省炎黃文化研究會于氏文化研究會主要負責人于敏欣說,目前各方比較認可的是三支。
第一支由姬姓而來,是周武王姬發的后代。周武王滅商之后,大舉分封諸侯,西周初年,周武王把他的一個兒子封在了邘國,這個兒子被稱為邘叔。后來邘國被滅,邘叔的子孫、臣民就用國名當姓氏來紀念祖國,有的姓了邘,有的則姓于。歷史上,這也被視為于姓的正宗,這一支于氏至少已有3000年歷史。
第二支是出自古時的復姓“淳于”,唐代為避諱皇帝李純的“純”字改成了單姓于。歷史上,淳于公的子孫 以國名為姓,稱為淳于氏。唐憲宗李純即位時,為避諱“純”字與“淳”字同音,復姓淳于改成了單姓于。到了宋朝,一部分于姓恢復了淳于姓,但也有一部分人沒有改回去,就形成了這一支于氏。
第三支則是出自北魏時的萬忸于氏。鮮卑族的萬忸于氏原本是山東的于姓人,后來隨著鮮卑改了姓,到孝文帝時施行漢化改革,他們又恢復了于姓。這一支于氏雖然是從鮮卑族的萬忸于氏改過來的,一向也被當作外來的姓氏看待,但在實際上,他們仍然是漢族于姓的后代!昂笫烙谛,基本是尊邘叔為于姓得姓始祖!庇诿粜澜榻B。除這三支外還有一支,是少數民族人歸化到漢地后,被皇帝賜姓“于”,這部分人的來源就復雜一些了。
根在沁陽
于姓發源地在今天河南沁陽
于姓產生在歷史上的邘國,而對邘國的位置,我國著名姓氏研究專家謝鈞祥在其著作中稱,各種辭書記載是非常明確的,包括《水經注》、《辭!返,均印證邘國在今天河南沁陽邘邰一帶。
而與文獻記載相吻合的是,在今天沁陽市西萬鎮有個邘邰村,該村現在仍然保存有邘國故城,城址分為東城與西城,現存夯土城墻長800多米,寬20到25米,殘高2到7米。據調查顯示,該城夯層結構及包含物可以早到商代。
對于姓頗有研究的沁陽市文物局退休干部鄧宏禮說,直到今天,邘邰村的村名歷經3000多年沒有改變,在邘邰只設壇祭社稷而沒有“于氏宗祠”的祭習也仍然沒有改變。
省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馬世之在他的《于姓知足根源探討》中曾稱,從《左傳》、《水經注》、《括地志》等史籍上可以考證到,邘國故城大約是在今天沁陽市西北15公里的西萬鎮邘邰村東。
在邘國故城,河南商報記者看到一個大土堆,據介紹,這個大土堆被稱為“釣魚臺”,高有八九米,曾有專家前來觀看,推斷應是邘國宮殿建筑的基址。
![]() |
|
![]() |
焦作網免責聲明: | |||||||
|
|
![]()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|